
海油工程完成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浮體總裝
新年伊始,中國海油的新能源工程加速推進。
1月2日,由中國海油新能源分公司所屬融風公司投資建造的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在海油工程青島場地完成浮體總裝,標志著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離岸距離超100公里的“雙百”海上風電項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海油觀瀾號”平臺由3個邊立柱和1個中心立柱組成,邊長超80米,高約35米,重量近4000噸,風機將安裝在中心立柱上。項目投產后,風機所發電力通過動態海纜接入海上油田群電網用于油氣生產,年發電量可達2200萬千瓦時,可節約燃料氣773萬立方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2萬噸。
“海油觀瀾號”平臺將安裝于距海南文昌136千米的海上油田海域。該海域風急浪高,歷史上最大臺風中心風力接近17級,這對風機平臺的設計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該項目由中國海油聯合國內多家先進裝備制造企業,首次自主完成深遠海浮式風電的研發、設計和建造,在單位兆瓦投資、單位兆瓦用鋼量、單臺浮式風機容量等多個指標上,均處于先進水平。
該項目采用多點系泊的方式固定風電平臺,部分利用了原有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的系泊系統,并且還在國內首次采用了在線張緊器等創新技術,以此來提供穩定的錨泊固定,極端天氣下在水平位移達到33.8米時仍可牢固系泊。
同時,通過優化平臺尺度、增設高效的阻尼結構等技術創新,使浮式平臺在極端臺風作用下傾角不超過10度,有效避免風機葉片被海浪破壞,具備抗最大17級以上超強臺風能力,能在84米/秒的風速下保障風機安全。
我國深遠海風能資源豐富,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我國近海水深5-50米范圍內,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為5億千瓦,而我國深遠海風能可開發量則是近海的3-4倍以上。
與陸地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風能資源的能量效益比陸地風電場高20-40%。隨著我國近海海上風電資源的充分開發,未來深遠海風電將是重要的增長點。但隨著水深的加大,開發的技術難度和投資成本成倍增長。
浮式風電應用前景廣闊,不僅可以就地消納,為遠海設施供電,還可協同發展海洋牧場、海水制氫、海洋旅游、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綜合能源島等跨界融合的海洋產業新生態。隨著技術進步和規;_發,疊加綠電溢價,浮式風電有望超預期實現平價開發,預計到2026年,累計裝機容量有望突破50萬千瓦。
中海油融風公司成立于2019年7月,是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注冊地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注冊資本金為24億元,該公司作為中國海油海上風電產業的投資主體,負責中國海油以海上風電為主的新能源業務。
2021年1月1日,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清潔能源分公司正式運行,重點培育以海上風電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大力推動海上風電,探索分布式能源、地熱能、氫能等清潔能源。
2021年9月8日,國家電投江蘇公司與中海油融風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圍繞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光伏、儲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2021年9月24日,中國海油招標平臺發布公告稱,為了推進中國海油清潔能源公司產業轉型升級,進軍海上風電產業,計劃建造以未來深遠海大容量風機高效安裝為目標功能的風電安裝船。
2021年12月21日,中海油(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新公司以風電建設為重點,以光伏和氣電融合并舉,分布式能源為補充,發揮比較優勢,建設具有中國海油特色的綜合能源公司。
此外,在2021年,中國海油還與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等央企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助推國內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海上風電是重點。
2022年4月13日,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正式成立,業務聚焦在海陸風光發電、加大CCUS科技攻關、探索培育氫能等。
2022年5月11日,由中國海油承建的文昌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浮體在海油工程青島建造場地正式開工建造,標志著我國首個深遠海浮式風電國產化研制及示范項目正式進入工程實施階段。
此次中國海油又將在距離岸邊136千米的120米深水處安裝當前最大單機容量7.25兆瓦的“海油觀瀾號”,成功培育了國內深遠海產業鏈,將使我國海上風電的自主開發能力從不到50米提升至100米級水深以上水平,為我國風電開發從淺海走向深遠海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