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可一:造船業對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是不可缺的
2022-10-12 09:4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船塢里、車間里、平臺上,巨大的龍門吊下、甲板上,穿梭著藍、白、橙色的身影,這是位于上海長興島上的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江南造船”)。2008年,江南造船從上海市中心盧灣區(原“高昌廟地區”)搬遷到長興島的新廠區,中國造船業和民族工業一百多年的輝煌也在此處延續。
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造船行業可以帶動配套產業以及一些其他領域的發展,所以造船業對于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是不可缺的。”
山河錦繡,自力更生
上海,萬里長江的最后一站。滾滾長江行至末段,在崇明島處投入大海的懷抱,帶來了廣闊的地域和綿長的岸線,是難得的造船寶地。
1865年李鴻章收購美商旗記鐵廠,成立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從事軍事工業制造。“這一時期的江南主要還是以制造槍炮火藥為主,船只造過15艘,算是比較少的。”胡可一介紹道。
1905年,在兩江總督周馥的建議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里的造船部分獨立出來,稱作江南船塢,辛亥革命后又改稱江南造船所。新中國成立后,江南造船所更名為江南造船廠。
“建國到改革開放這段時間,總體來講產能比較小,國家工業基礎也比較薄弱”,胡可一表示,當時江南造船廠是工業領域的主要力量,承擔了很多國家的重點任務。“三萬工程”便在這一時期建成。
自1959年到1964年,江南造船廠陸續完成了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采用國產材料和設備的萬噸級遠洋貨輪“東風”號建造、蘇聯萬噸級豪華客輪“伊里奇”號的修理改裝與中國首臺萬噸水壓機的投產。當時流傳著一句話:“國家有困難,趕快找江南。”
江河奔騰,推船下海
“造船業的快速大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胡可一說,1978年后,伴隨著國家高層“推船下海”的指示,中國造船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82年,20歲的胡可一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的船舶工程系船舶工程專業畢業,便來到了江南造船。1999年,37歲的胡可一擔任江南造船總工程師,一干就是20年。
胡可一在江南造船工作了40年,自己也沒想到能堅持如此長時間。“我經歷了江南從老廠到新廠,也看到了中國船舶工業(的發展)。我是負責船型開發技術的,不夸張地說,基本上江南的船型跟我都有關系,”提及此,他語氣有些興奮,但又說:“造船是一個團隊的事,一個人‘全是鐵也打不出幾根釘子’,對吧?”
這是上海向國際航運中心邁進的40年。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就提出要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2009年國務院又頒布了19號文件,指出這一目標要在2020年基本完成。根據聯合國《航運年度評論》報告,截至2019年底,上海港在國際上已成為集裝箱航線最多、航班最密、覆蓋面最廣的港口。今年7月11日,《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2)》在滬發布,上海以82.79的總得分排名第三。
這也是中國造船業騰飛的40年。從2008年滬東船廠建造的國內首艘LNG船“大鵬昊”號起,歷經10余年,中國LNG船的建造已經發展到第五代。2017年4月26日,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航空母艦“山東艦”下水;今年6月17日,第三艘航母“福建艦”在江南造船正式下水。中國第一艘豪華郵輪也于2019年10月18日在上海外高橋造船廠開工,現已完成70%,今年9月27日,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開始建造。
這意味著,世界造船行業“皇冠上的三大明珠”:航空母艦、大型LNG船和大型郵輪,已經被中國全部摘下。中國向世界造船強國又邁進了一步。
“我理解的造船強國就是:第一,所有船型我們都能造;第二,我們有核心技術、完善的配套和設備,不被‘卡脖子’;第三能保證國家的運輸安全。我們現在都能做到。”胡可一說道。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5.2%、50.8%和47.8%,國際市場份額均位居世界第一。更強、更具競爭力的中國造船業,又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