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星造船廠建造70艘船!俄羅斯大力發展北海航線
為滿足俄羅斯北方航道不斷增長的貨運需求,俄羅斯最大的船廠紅星造船廠正在加快建造運輸所需的貨船。
俄羅斯工貿部副部長維克托•葉夫圖霍夫近日稱,為了完成沿北海航線的運輸,需要大約70艘船,目前的訂單共擬建造26艘,全部在紅星造船廠(Zvezda)建造,包括15艘破冰型LNG船、10艘120000載重噸AST120K型和1艘69000載重噸AST69K型穿梭油船。
紅星造船廠是俄羅斯最大的現代化船廠,由Rosneft、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公司(Rosneftegaz)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銀行(Gazprombank)組建的財團依托位于大卡緬市的遠東船舶修造中心(FESRC)成立,在原本的大型修船企業基礎上新建,臨近大卡緬灣。
紅星造船廠建造的許多船舶都能在北海航線行駛。這條航線位于俄羅斯北極地區的專屬經濟區內,是連接其遠東和歐洲部分的三條交通路線之一。俄羅斯法律將北海航線定義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歷史上形成的統一國家交通運輸路線”。
據了解,北海航線從靠近俄羅斯語挪威邊界的巴倫支海一直延伸至北太平洋白令海峽,全長超過3000海里(5550公里),這是亞洲和歐洲之間最短的航線。相比傳統的蘇伊士運河航線,北海航線能夠將東亞和西北歐之間的航程縮短4000海里,航運時間減少了大約兩周,并能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
北海航線對俄羅斯而言至關重要,自2008年以來俄羅斯在政府文件中多次提到將北方航道打造成可以匹敵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航線的“國際交通干線”。俄羅斯總體普京曾經指出,作為歐亞之間的一條捷徑,北海航線可以媲美蘇伊士運河。
自2016年以來,通過北海航線運輸的貨物增長了近五倍,從俄羅斯北極Yamal LNG項目啟動前的750萬噸增加到2020年創紀錄的3297萬噸,遠超2020年預期目標的2900萬噸。這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LNG貨物,達到了1800噸;其次是石油類、礦產和過境運輸,例如建造工廠所需的拖曳設備和工具。
Rosatom的數據顯示,今年7月1日至11月30日,共有100艘船在破冰船協助下使用北海航線,另有30艘船在不借助破冰船的情況下使用航線。截至目前,俄羅斯政府制定的北海航線2022年實現3200萬噸貨運量的過渡目標已經達成。在今年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北海航線的貨運量或達3400萬噸。
Rosatom總裁阿列克謝·利哈喬夫今年9月在東方經濟論壇上說:“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并未降低北海航線作為運輸走廊的重要性。因為歐洲和亞洲間的貨運經濟在這條線路上沒有替代品。”
他指出:“我們看到,國際運輸量有所減少。但俄羅斯的運輸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今年北方航道運輸量每月增長5%至5.5%。”
俄羅斯政府早前批準了2035年以前北海航線發展計劃。該計劃包括擴大貨運出口基地及沿海和過境運輸,升級和建造港口及其他基礎設施,以及發展北極貨運和破冰船隊。根據該計劃,到2035年時北海航線貨運量應達2.2億噸。
除了建造運輸船之外,俄羅斯副總理、工貿部長丹尼斯·曼圖羅夫稱,俄羅斯還在為北海航線建造緊急救援船,其中6艘應在明年交付,還有10艘在2024年。到2030年,預計俄羅斯保障北海航線安全的緊急救援船隊將擁有54艘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