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岸船舶建造內河首艘LNG雙燃料船下水
2022-11-29 14:07:00
來源:泰州新聞網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繼兩艘120標箱江海直達電動集裝箱船成功下水后,11月4日下午,位于江蘇省泰州市的口岸船舶一艘LNG雙燃料船順利下水,這是國內第一艘內河雙燃料船,標志著口岸船舶在新能源船舶新賽道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口岸船舶建造的內河第一艘LNG雙燃料船。
近年來,在“雙碳”戰略引領下,船舶行業加速轉型。今年9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等綠色動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船舶裝備智能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形成。到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全面推廣應用,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今年7月,省政府辦公廳也發布《關于進一步提升全省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競爭力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江蘇船企全面調整運輸產品結構,積極開展換電技術研究,穩妥推進LNG船型建造,加快推進電動船舶建造。
作為一家有著40余年歷史的國內十強民營企業,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瞄準“風口”,全力搶占新能源船舶新賽道。
“對于船企而言,要想在國家新能源戰略轉型上搶占先機,必須加大新能源市場開發力度,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投入和推廣應用,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總經理杭友斌介紹,經歷“鳳凰涅槃”的口岸船舶,去年以來,依托上市企業天海防務的技術力量,全面調整經營方向,在保留原先傳統散貨船、集裝箱船等市場優勢的基礎上,開辟了風電安裝、水上太陽能光伏發電安裝等特種工程船舶以及新能源動力船舶兩條全新生產線,并投入3000余萬元對原有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上馬清潔能源船舶項目。今年以來,三條生產線已接到訂單總額32億元。
成立于2001年的天海防務是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企業,主營業務涉及船海工程、防務裝備、新能源三大業務領域,2014至2019年,企業共計生產68條LNG動力船舶,市場反應良好。牽手口岸船舶后,企業著力打造LNG動力和電力推進船舶建造,目前在建和在談新能源船舶有20多艘。
此次下水的LNG雙燃料船是一艘加油船,長88米、寬16米,既可采用柴油,也可采用LNG為燃料運行。“根據測算,使用LNG燃料為船舶動力,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傳統柴油燃料的20%,硫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接近零,能真正滿足節能減排綠色發展要求。”杭友斌說。
此外,口岸船舶在電動船建造方面也取得了探索性成功。前不久,企業首批建造的2艘120標箱江海直達電動集裝箱船成功下水。據介紹,該船舶主要航行于蘇州新區蘇高新港至洋山港,以運載集裝箱為主,在蘇州高新區碼頭到黃浦江入口航區,全船動力來源為箱式鋰電池組,其他航區以兩臺柴油發電機組作為全船動力來源。“每艘船上都配備兩組鋰電池,續航里程可達400公里。”杭友斌說,電動船舶以其低成本、低能耗、環保、性價比高等優勢,正逐漸取代傳統燃油船,成為未來船舶業發展的新寵,“目前,企業的訂單大多為清潔能源船舶,我們剛剛還跟冰島船東簽訂了1100箱甲醇雙燃料船合作意向書。”
國內多個船東也紛紛與口岸船舶簽訂新能源船舶建造項目,包括采用光伏作為港口停泊能源的75000DWT噸級散貨船、1800DWT內河LNG雙燃料船、130米純電動散貨船、120標箱混動河海直達集裝箱船等。
“去年,口岸船舶銷售3億元,今年預計可達8億元,明年將沖刺15億元。”杭友斌表示,在碳達峰和碳中和政策、限硫令大背景下,口岸船舶將搶抓新能源船舶發展機遇期,加大市場開發和科研投入,擴大市場份額,不斷做大做強企業,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