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中國船舶工業回顧與展望
2022-12-30 09:20:41
來源: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心關懷下,我國船舶工業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帶來的諸多挑戰,全行業努力拼搏,一起“克疫情、戰高溫”,“保交船、搶訂單”,穩住了行業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按照“鍛長板、補短板、調結構、強品牌”的總體要求,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展現出中國船舶工業的強大韌性和奔涌活力。雖然過程充滿艱辛,但取得的豐碩成果讓我們全體造船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今天是2022年最后一個工作日,讓我們跟隨小編的視角一起回顧那些影響中國船舶工業發展的關鍵詞。
穩發展——多項支持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政策出臺落地
2022年,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要求,加快海洋強國、交通強國、造船強國等重大戰略實施,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方政府先后出臺相關規劃政策文件,加快推進船舶工業高質量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郵輪游艇裝備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
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促進“十四五”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交通運輸部發布《救撈系統“十四五”發展規劃》;
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江蘇省“十四五”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山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克疫情——船舶工業率先恢復,產業發展韌性持續彰顯
2022年二季度,受國內局部地區新冠疫情影響,重點造船聚集區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受到嚴重沖擊。以上海、江蘇和浙江為主的長三角地區船舶企業受影響最大,遼寧和山東等地船企生產經營也受到較大影響。中國船協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到企業受疫情影響造成的進口貨物在上海港壓港、配套物資供應不足、人員流動不暢等突出問題。中國船協多次向政府有關部門上報有關情況的報告,反映難點和堵點問題。在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協調解決下,截至5月底,共解決了21家企業700多票進口貨物壓港滯港、13家企業各類配套物資供應不足和運輸不暢、10家企業供應商、工程師、船東和船員流動限制問題。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疏導協調下,阻礙我國船舶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的堵點、難點已基本緩解,各大造船基地生產進度全面提速。進入6月份,我國船舶工業率先走出低谷,6月當月新承接船舶訂單達476萬載重噸,環比大幅增長107%;造船完工量422萬載重噸,環比增長64.2%,為近兩年以來的單月最好水平。中國船舶工業克服了不利影響,經受住了考驗,充分體現了產業發展的韌性。
戰高溫——多管齊下保障生產平穩進行,保證員工身體健康
2022年的夏天,長三角多地齊發高溫紅色預警,多地氣溫沖破40℃大關,并在很長時間內居高不下,中央氣象臺更是發布了首個高溫紅色預警,這也是高溫預警的最高級別。長三角地區是我國船舶工業三大基地之一,造船產量占到我國總量的七成左右,高溫給船廠生產帶來了嚴峻考驗,各地船舶企業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通過錯時避峰作業、加大防暑降溫設施、增發防暑降溫物品等方式保障生產平穩有序,保障職工身心健康。
保交船——船舶企業高質量完成全年交船目標任務
2022年,面對連續遭遇新冠疫情、極端天氣等一系列困難,我國船舶企業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積極主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決策部署,在切實抓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生產經營各項工作,力爭把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全力以赴高質量完成全年交船目標任務。
12月22日,中國船舶集團累計交船209艘,達1406.14萬載重噸,提前完成2022年交船任務。中國船舶集團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也均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12月23日,大連中遠海運重工圓滿完成2022年度船舶建造交付任務。公司全年產品按期交付率和主要節點按期實現率保持雙100%。
12月18日,新時代造船兩艘210000噸雙燃料動力散貨船相繼駛出船塢,下水大節點順利實現,標志著公司全年下水船舶23艘計366.4萬載重噸的目標完美收官。
12月15日,揚子三井造船為揚子江航運建造的兩艘82000噸散貨船順利交付。至此揚子三井順利完成本年度完工交船目標。
搶訂單——大型LNG船競爭力取得歷史性突破
2022年,我國船舶企業緊緊抓住全球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需求爆發式增長的新機遇,央企和民營船企共同發力,形成了以滬東中華、大船重工、江南造船、招商工業和江蘇揚子江船業等大型LNG船總裝建造企業“兵團”。今年我國新承接大型LNG運輸船訂單約占全球總量的30%,創歷史新高。
強品牌——船舶企業榮獲多份國家級獎項
2022年,我國船舶企業持續加強質量建設,加大中國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樹立中國船舶制造的良好形象。以江蘇新揚子造船有限公司和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為代表的3家企業和6個項目入選了被譽為“中國工業奧斯卡”獎的中國工業大獎,該獎項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揚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入圍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江蘇政田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船企進入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南通市、泰州市、揚州市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成為船舶工業領域唯一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的代表。
中國船舶集團獲評十大“國之重器”品牌
外高橋造船“大型郵輪智能薄板車間”、重慶紅江“船舶動力配套系統先進制造關鍵技術與應用”入選“2022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榮獲“2022年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榮獲首批“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創新設計研究院”稱號。
林鷗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曉林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所長,榮獲全國質量獎個人獎——中國杰出質量人
鍛長板——優勢船型國際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2022年,在全球新造船市場大幅回落的背景下,我國船企繼續鞏固在優勢船型的領先地位,批量承接各類船舶訂單,我國三大指標國際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共有12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居全球首位,其中,集裝箱船、散貨船、原油船、化學品船、海洋工程輔助船、汽車運輸船和多用途船等7種船型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分別達到56.7%、72.2%、63.5%、65.7%、58.2%、87.7%和75.5%。
補短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得到明顯提升
2022年,我國船配企業努力克服疫情影響,不斷提高船配產品競爭力,持續提升船用主機、船用鍋爐、船用起重機、船用燃氣供應系統(FGSS)等國產配套設備裝船率,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得到明顯提升。船用高端鋼材研發制造能力實現重要突破,大型集裝箱船用止裂板全部實現國產替代,化學品船用雙相不銹鋼國產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國產高錳鋼罐項目順利開工,薄膜型LNG船罐液貨圍護系統專用不銹鋼通過專利公司認證。
調結構——高端船舶產品及新型海洋工程裝備集中亮相
2022年,我國船企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在高技術船舶研發和建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全球箱位數最大的24000TEU集裝箱船實現批量交船,全球首艘LNG雙燃料動力30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VLCC)、全球首艘20.9萬噸紐卡斯爾型LNG雙燃料動力散貨船、我國首艘4.99萬噸甲醇雙燃料動力化學品/成品油船等一批高端船舶交付船東。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風電安裝船、我國建造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圓筒型FPSO(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等高技術、高附加值海洋工程裝備實現交付。國產首制大型郵輪實現主發電機動車工程重大節點,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順利開工建造,我國大型郵輪邁入“雙輪”建造時代。
促合作——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產業格局
2022年,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積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聯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召開船企—鋼企合作協調對接會,會上三大央企造船集團和骨干民營造船企業分別與國內鋼鐵企業簽署16場長期采購協議,為促進船舶鋼鐵兩行業平穩健康發展,實現合作互利共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圍繞船舶金融、新型海工、深遠海養殖裝備等行業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召開各類論壇和研討會,加深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溝通協調。加強行業國際交流合作,組織召開活躍造船專家聯盟(ASEF)會議、日歐中韓美造船企業專家會、國際船東船檢造船三方會議等,與國際船級社協會、國際標準化組織等國際組織,圍繞綠色低碳智能化等發展方向展開交流。加強與俄羅斯、丹麥、英國、奧地利、芬蘭等國家海事工業領域務實交流合作,努力推動實現共贏發展。
2023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中國造船業將迎來新的篇章。在新的一年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將會繼續做好服務企業、服務行業、服務政府的各項工作,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中國船舶工業的健康發展,持續不斷為加快實現造船強國偉大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