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集海工海上平臺概念獲中國美術學院畢業設計金獎
2021-06-22 09:44:00
來源:艇有趣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21年中國美術學院畢業設計中,由中集集團中集海工與美院的校企合作項目Whale在浙江美術館展出。中集海工以制造半潛式鉆井平臺為主,而這個設計就是將鉆井平臺再次利用,保留立柱和下浮體,將水上的作業平臺改建成文旅平臺。這一項目在黃逸霖老師的指導下由大四畢業生孔逸文與徐欣悅合作完成。
“鯨魚”與“平臺”
海上平臺的靈感來源于“鯨落”現象,當鯨魚死亡沉入大海后成為了深海中的“綠洲”孕育了更多其他的生命,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為鯨落。
一座鯨的尸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循環系統長達百年維持了至少有43個種類12490個生物體的生存,促進了深海生命的繁榮。而鉆井平臺在結束作業后水下部分也會附著很多海洋生物。
平臺在外形上參考了著名建筑設計師湯姆·威斯科姆設計的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館,同時參考了鯨魚的外形特征,改進后的平臺上會有樹木、珊瑚等景觀裝置使其如同人造“鯨落”。在cmf上運用了以魚鰭為意向的透明玻璃,放置于穹頂上與穹頂兩側,不僅可以遮擋風雨保護平臺外露部分,也可以對海上強烈的紫外線進行阻隔。
對于海上平臺的設計構想首先從空間要素上不拘泥于原有的鉆井平臺構造,新的平臺提供了帶有穹頂遮擋的半露天環境,帶來視覺美感的同時兼顧功能的實用。為了使游客有更為舒適的居住體驗,平臺上養殖了大量適宜海上氣候的植物,同時還有無土栽培的試驗區,既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又能進行科普教育。造型語言上運用了絲帶這一元素,展現飄逸流暢的美感。運用于各個區域的劃分,以及支撐柱的外形上。
人們居住于平臺上正如同“一鯨落,萬物生”的現象。在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同時也希望可以探索新的海上居住體驗。
創新功能
平臺結合了“學,住,,行,消”五種多元的海上生活方式,為年輕一代搭建了真正的海上科教博物館。也迎合了我國離島消費政策將購買力留在我國海域之上。
一層甲板上有游客登程區域、半露天舞臺和免稅購物的區域,游客自“魚鰭”的位置登上平臺,可以直接在一層區域進行免稅購物。二層甲板為無土栽培實驗室以及自助餐廳,供應新鮮的海鮮和無土栽培的蔬菜。三層甲板為客艙和酒吧,提供給一些留宿于平臺上的旅客。頂層是露天的觀景平臺,種植有樹木并放有戶外活動設施,來營造海上島嶼的感受。
平臺的水下部分有人工養殖的珊瑚群以吸引一些海洋生物,同時還有通往水下的全景玻璃,作為海洋科教平臺為游客呈現趣味十足的海底世界。
未來與展望
以海洋資源為主的旅游方式正在我國逐步發展,由于我國海洋的面積大,旅游業發展迅速,所以在這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國的海上旅游產品仍然有很多創新的空間。要著力打造更完善的海上公共設施,發展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模式。
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制定高效的政策來規范市場,并且積極做好海域的生態保護工作。其次要引入多元的主題,推進海洋科教,吸引年輕一代對海洋的關注。最后要以用戶為中心,提供豐富的海上休閑模式。相信在政策的加持和技術的推動下海洋旅游類產品一定會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發展。
